陈经纶中学语文、数学区级特级教师工作室跨学科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4月17日,北京市陈经纶中学语文教师冯淑娟特级教师工作室与数学教师周明芝特级教师工作室以“跨学科研讨交流,推动学科改革创新”为主题进行朝阳区和陈经纶中学教育集团两级工作室的跨学科研讨交流活动。
语文和数、理、化学科携手的跨学科研究课
活动的第一环节是语文和数、理、化学科携手的跨学科研究课。第一节课上,冯淑娟老师和周明芝老师共同带来“寓几何图形之意,创作文细节之妙”为主题的命题作文《美好的遇见》写作指导课。冯淑娟和周明芝两位老师在同一节课堂,针对教学重点一起指导,凸显了“双师教学”的跨学科特色。将古诗意象与几何元素、黄金分割原理相“融合”,实现理性推导与感性表达的交织,让抽象概念落地为鲜活文字。最后用飞象平台中的AI技术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修改,让学生在课上学有所获。
第二节课是化学杨发丽老师和语文冯淑娟老师带来“阅读梁山英雄本色,创写英雄故事”——让《水浒传》人物性格与化学元素进行类比碰撞跨学科研究课。在课上,学生把水浒人物性格与化学元素属性特征进行类比,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家学习热情高涨。化学杨老师还利用AI技术现场生成《智取生辰纲》人物的对话,与《水浒传》原著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对话”内容以及体现人物性格的合理性。两位老师还指导学生现场创写英雄好汉的故事,体现出名著教学的“读写”特色。
第三节课是物理吴晓天老师和冯淑娟老师共同合作执教的语文诗歌与物理跨学科教学《诗理共舞 赏诗悟情——AI人工智能支持下的“语文物理”跨学科诗文鉴赏》研究课。该课将物理学中的光、声、力与古诗词意象、音律以及诗词画面相结合,运用物理知识赏析了古诗词之美,感悟了诗人的情感。
第四节课是青年教师张莉梅老师利用AI技术生成性教学资源,运用AI技术赋能语文课堂,展示了一堂具有语文特色和创新设计的《骆驼祥子》环境描写与人物命运的探究课堂,体现出青年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探索和创新思路。
工作室交流分享活动
第二个环节是工作室交流分享活动。周明芝和冯淑娟两位老师对“跨学科课堂教学”和“跨学科实践主题活动”的背景和意义、特征、实践价值等内容进行了解读,并结合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让老师们对跨学科学习在促进知识融通、强化课程协同育人、推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
随后,两位老师工作室的核心成员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发言。赵祎瀛老师以《当AI走进语文课堂: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教育新景观》——人工智能赋能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评改教学研究为题进行分享;工作室核心成员胡悦老师进行《做永不停歇的追光者》——专业成长三年规划及案例分享;朱静怡老师围绕《校园文化里的语文生长:阅读+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策略进行分享;谢涛、杨云、申军娟三位核心成员从语文读写课程设计、教学案例和项目式作业三个角度进行三年个人成长规划;张宏平、王岩岩和王珂三位核心成员以高中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探究语文学科“高阶思维”的培养,分享个人成长的三年规划;数学组青年教师揣韬老师结合课例分享《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代雨容老师以新教师的激情进行未来成长的短期和长期目标规划。
最后,工作室外围成员赵祎瀛老师以《汲取智慧,赋能成长,遇见更好的自己》为题,从学习的收获、取得的成绩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三方面分享自己跟随工作室一起研究的心得感受,代表了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室专题研究的专业成长轨迹,对教师成长具有引领作用。
此次语文、数学工作室“跨学科”教学研讨活动的成功开展,开创了工作室跨学科教研的新思路,让语文的诗意与数学等学科的理性在课堂深处交织生辉,让教师们带着“图形叙事”的创意设计、“公式美学”的写作策略,以及“数据赋能”的评改工具重返教学一线。这场跨学科之旅,不仅打破了学科的“楚河汉界”,更在真实问题解决中重塑了知识的生命力——当黄金分割点勾勒出作文的高潮,当化学元素“变成”了名著中的人物,教育正以融合之姿,向未来递交一份充满可能性的答卷。
在当今知识爆炸、信息交融的时代,单一学科的知识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成为了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为了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拔尖人才,激发教师的跨学科教学实践,两位特级教师围绕工作室立项特别策划了本次跨学科活动,通过大胆创新,让语文和数、理、化学科携手,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挑战,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为培养陈经纶中学集团贯通班拔尖人才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