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初中生物学科骨干教师工作坊“概念教学”研讨活动在本部初中圆满举行
教育之道,贵在创新;教学之魂,贵在深耕。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近日,朝阳区生物学科骨干教师工作坊“概念教学”研讨活动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本部初中校区圆满举行。本次活动以“深化概念教学 培育核心素养”为主题,通过创新课堂展示与深度教学研讨,展现了朝阳区在生物学课程改革中的前沿探索。
深耕课堂 创新实践
活动中,本部初中生物学科区级骨干教师董秋平老师执教《呼吸作用》研究课。课堂以“自制燃烧炉”的创新实验为切入点,通过燃烧现象与细胞呼吸的类比推理,逐渐解密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带领学生完成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本质的认知跃迁。在“应用呼吸原理,解锁科学密码”环节,学生通过模拟呼吸作用的物质能量转换,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呈现。尤为亮眼的是教学过程紧扣时代脉搏,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原理科学解决体重管理、果蔬保鲜等实际问题,真正实现了知识迁移运用与学科育人价值的深度融合。
专家引领 智慧共研
在随后的研讨环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特级、正高级教师陈侠老师做评课指导。陈老师对本节研究课的实验、实践以及“以终为始”授课逻辑给予高度认可:“董老师成功构建了现象-模型-应用的三维教学框架,这正是大概念教学的思路与方法。”陈老师强调,教师应当像建筑师般构建知识体系,既要深入理解概念内核,又要精准把握教材逻辑,让核心知识成为学生的思维引擎。
朝阳区初中生物教研员刘颖老师指出,本节课在跨学科实践及跨学科概念“物质与能量观”的理解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考:老师们在授课过程中要重视对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深度认知,要结合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认识。刘老师鼓励老师们积极开展学科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生物学科正高级教师刘立波老师表示:整堂课具有清晰的环节,重视生物知识的迁移应用。细胞内的生物变化过程探索是十分抽象的,用燃烧炉来比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搭建起从宏观到微观的内容框架;教学过程中教师饱满的教学激情、精准的即时反馈,让抽象概念变得可触可感,引导学生更好走进生物科学的探索过程,这正是科学教育应有的模样。
思维碰撞 共促发展
来自陈经纶中学帝景分校的区学科带头人谷会颖老师、区骨干教师梁艳老师在研讨中分享了课堂观察的惊喜:“学生讨论时展现的缜密思维链,汇报时呈现的创意解决方案,充分证明了概念教学的生命力。”同时,谷老师也提出了改进建议,生物课堂可引入更多生活化实证及精准案例,让科学学科的教与学更有科研味儿。
本次活动不仅展现了骨干教师团队的教学智慧,更通过深度研讨形成了“以概念为锚点,以实践为载体,以素养为目标”的教学共识。正如陈侠老师总结所言:“当教师真正成为概念的解码者,课堂就会成为学生思维生长的沃土。”朝阳教育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教学改革,让生物学核心素养在真实情境中生根发芽,为培育具有科学精神的新时代少年贡献教育智慧。